入夏以来,樱桃先熟,随后杏、李、桃等也将陆续上市。

入夏以来,樱桃先熟,随后杏、李、桃等也将陆续上市。


【资料图】

“樱桃,处处有之,而洛中者最胜。”在古人看来,小小的樱桃不仅美味,还有着大大的寓意。洛阳自古盛产樱桃,更留下了许多与樱桃有关的典故。

除樱桃外,洛阳的桃、李、杏、梨、石榴等也都曾留名史册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洛阳古代名果的那些故事。

惟忆张公大谷梨

“丹腮晓露香犹薄,玉齿寒冰嚼欲无。旧有佳名传大谷,谁分灵种下仙都……”两宋时期,理学家刘子翚(音同辉)在他的《梨》诗中,提到了著名的大谷梨。

大谷梨出自洛阳,味道甘美,自古为梨中佳品。晋代时,书圣王羲之的叔父王廙(音同义)就在《洛都赋》中说:“梨则大谷冬紫,张公秋黄。”也就是说,可与大谷梨媲美的还有张公梨。

西晋郭义恭在《广志》中记载:“洛阳北邙张公夏梨,海内唯有一树。”大谷旧名通谷,位于汉魏洛阳城南,与北邙相距甚远。由此看来,张公梨与大谷梨似乎并不相同。然而,西晋潘岳在《闲居赋》中称,自己在洛阳家中植有“张公大谷之梨”,这又是怎么回事?

对张公梨与大谷梨“合二为一”,唐人刘良为《闲居赋》作注时是这样解释的:“洛阳有张公,居大谷,有夏梨,海内唯此一树。”不管怎样,自潘岳开始,张公大谷梨的名气就传开了,也有人称其为潘家大谷梨。如唐玄宗天宝年间,一次朝廷赐百官樱桃宴,时任文部郎的王维作诗称颂,他的好友兼内弟崔兴宗却说,樱桃“未胜晏子江南橘,莫比潘家大谷梨”。

杜甫生长于洛阳,对张公大谷梨更不陌生。他在拜访一位隐居的张姓友人时,题诗称“杜酒偏劳劝,张梨不外求”,这里的张梨指的就是张公大谷梨,后来,人们也认为大谷梨有解酒的功能。如五代至北宋时,学者徐铉在《赠陶使君求梨》一诗中说:“昨宵宴罢醉如泥,惟忆张公大谷梨。……今旦中山方酒渴,唯应此物最相宜。”

梨树品种众多,其果实大小酸甜各不相同,成熟时间也有差异。北宋时,周师厚在《洛阳花木记》中记载了27个梨树品种,其中就包括大谷梨。不过,大谷梨并非只能在洛阳生长,明代徐渭有诗称:“潘家大谷梨,今遍九河堤。”可见其流传分布较广,或者说,大谷梨曾是后世对梨的一种统称。

含消梨与哀家梨

在《洛阳花木记》中,周师厚记载了一种袁家梨,有学者考证应为哀家梨。

哀家梨是古代名品,其培育者为汉代秣陵人哀仲。据史料记载,这种梨果大味美,入口即化,适合生吃。然而,有些人不识货,会习惯性地将其蒸熟来吃,简直暴殄天物。东晋时,权臣桓温一不高兴,就喜欢用哀梨蒸食来骂人,说:“你得了哀家梨,还要蒸熟来吃吗?”

和哀家梨一样,大谷梨也是入口即化,适合生吃。它还有一个名字,叫作大谷含消梨。

据北魏杨衒之在《洛阳伽蓝记》中记载,洛阳城南有开阳门,门外三里有报德寺,是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祈福所建。这座报德寺与众不同的地方,是“周回有园,珍果出焉。有大谷含消梨,重十斤,从树着地,尽化为水”。当时承光寺也多果树,其中的柰味道最美,人们便将二者并称,“报德之梨,承光之柰”皆为京师之冠。

当然,如果牙口不好,想生吃大谷梨和哀家梨也有难度。如北宋时,梅尧臣有诗称“吴郎齿软食不得,翻忆张公大谷梨”;南宋时,年迈齿落的陆游也在诗中说:“暮年渐解人间事,蒸食哀梨亦自奇。”

陆游知道哀梨不宜蒸食,但对寻常的梨,其实古人是习惯于蒸熟吃的。如唐人于鹄有《题邻居》一诗,其中说:“蒸梨常共灶,浇薤亦同渠。”晚唐诗僧贯休在《田家作》中说:“田家老翁无可作,昼甑蒸梨香漠漠。”元代时,画家王冕也在《过山家》中留下了“松风吹凉日将宴,山家蒸梨作午饭”的诗句。

除了蒸梨,古人还会烧梨吃,并留下了一段佳话。

据《李邺侯传》记载,唐肃宗在位时,夜里常召弟弟颍王等人共座。当时谋臣李泌修道,粒米不进,肃宗便每晚亲自烧两只梨给李泌吃。颍王等人见了,开玩笑说也想吃唐肃宗烧的梨,结果被拒。最后,兄弟几人联句称:“先生年几许,颜色似童儿。夜抱九仙骨,朝披一品衣。不食千钟粟,唯餐两颗梨。天生此间气,助我化无为。”

且为梨花洗妆去

唐肃宗上元二年(公元761年),杜甫50岁了。他寄居成都,生活窘迫,不由得追忆起在洛阳度过的少年时光。在《百忧集行》一诗中,他写道:“忆年十五心尚孩,健如黄犊走复来。庭前八月梨枣熟,一日上树能千回。”

匆匆半生走过,不知故园的梨树和枣树是否还在,但他当年的快乐时光,的确是一去不复返了。

到了宋代,邵雍走了一条和杜甫相反的路。他将家迁至洛阳,不愿出仕,只想享受安乐窝中的逍遥生活。杜甫念念不忘的洛阳梨,邵雍也吃出了一些心得,并在《食梨吟》中告诫世人:“愿君莫爱金花梨,愿君须爱红消梨。金花红消两般味,一般颜色如烟(应为胭)脂。红消食之甘如饴,金花食之先颦眉。似此误人事不少,未食之前宜辩之。”

除了吃梨,洛阳人也有饮酒赏梨花的习俗,叫作为梨花洗妆。北宋人王皞在《唐余录》中对此有记载,称:“洛阳梨花时,人多携酒其下,曰为梨花洗妆,或至买树。”

梨花多在清明前后盛开。如唐人韩愈被贬岭南时,忆起“洛阳城外清明节,百花寥落梨花发”的情景,曾邀好友刘师命一同赏花;宋人晏殊也在词中说:“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。”

洛阳人为梨花洗妆的习俗流传很广。唐代时,汝阳人侯穆在郊外遇到几名少年,大家一起到梨树下饮酒赋诗,为梨花洗妆。当时,侯穆的《梨花诗》开头为:“共饮梨花下,梨花插满头。”众人认为他写得最好,纷纷搁笔。

清明时节多雨,但并不影响人们赏花的心情。如元代时,诗人王恽称“风檐数点催妆雨,办与梨花作好春”,并在雨中与友人小酌。在他看来,此时有了“催妆雨”,更能增添为梨花洗妆的雅兴。

因为洛阳梨花太过有名,过去河北邢台的沙河城西遍植梨树,也称洛阳集。有资料显示,洛阳集的梨花盛开时香闻三十里,为沙河古八景之一。

如今,洛阳的孟津梨、大谷梨等均为名果,等明年梨花盛开,也许会有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说:“走,为梨花洗妆去。”(洛报融媒首席记者 张广英)

上一篇:6月5日基金净值:国泰中证畜牧养殖ETF最新净值0.6783,跌0.91%_世界今日报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x

推荐阅读

更多